什么是恶搞
正因为如此,恶搞的对象必然是经典、名著、名人、热点,是大众本已熟知和感兴趣的东西。最常见的恶搞恰是针对市场热卖的主流文化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的情节和人物耳熟能详,关注面广,恶搞起来看客好懂好记好笑,很容易一炮走红。如果不拿这些当作恶搞的对象,就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正如一个常举的例子,恶搞者添小胡子的画笔必然伸向《蒙娜丽莎》,而不是一幅普通的仕女画。
既然主流产品的主题经常是外国名著经典,以它们为对象的恶搞类产品自然概莫能外。日本动漫瞄准中国名著历史悠久,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推出过《我的孙悟空》。恶搞的"受害者"也远不止于中国古典名著:希腊罗马史诗里的神仙被恶搞成情色动漫游戏主角固然司空见惯。日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不能幸免:据说私生活严肃的战国"军神" 上杉谦信被塑造成美少女已不是一回两回;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同样免不了被日本一最新游戏歪曲成猥亵男甚至魔人。至于《源氏物语》不受青睐,恰恰是因为它原本就有大量暧昧描写,让恶搞者失去了"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我们得明白,这些恶搞者通常只是借用名著中某些人物的名字或故事结构,而非真的在演绎名著。正如某些日本评论家所称,游戏里的美少女上杉谦信并非历史人物,而只是"碰巧在游戏世界里诞生的同名人物"而已。同样,情色游戏里的林黛玉形象固然与红楼梦里大相径庭,但整个情色游戏又何尝是真的
الترجمه بكره إن شاء الله